很多人查胃鏡,報告上顯示顯示淺表性胃炎,那什么是淺表性胃炎呢?下面我們來聽一聽阜陽兆岐肛腸醫院消化內科醫生的介紹。
淺表性胃炎又稱非萎縮性胃炎,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常見病、多發病,是一種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性改變、胃黏液層和胃黏膜表層發生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侵潤,胃表層常見白色滲出物,胃黏膜可出現小的出血點,少數病人亦可見腸化生,但無腺體萎縮的慢性炎癥。
主要病因
1、幽門螺桿菌感染
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,70%~90%有幽門螺桿菌(Hp)感染。幽門螺桿菌主要通過直接侵犯宿主胃的黏膜細胞,產生多種細菌毒素、酶類、代謝產物,損傷胃黏膜,破壞胃腸激素分泌平衡,舒張幽門括約肌,產生免疫球蛋白E而引發自身免疫反應等損傷胃黏膜。
2、理化損傷因子
長期食用咖啡、濃茶、燙食、粗纖維食品、煙酒等,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(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)等具有損傷胃黏膜作用的藥物,這些因素都會對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產生直接破壞作用,損傷胃黏膜。
3、十二指腸胃反流
十二指腸液中的溶血卵磷脂、膽鹽、膽汁酸等成份會損害胃黏膜。
典型癥狀
早期病情較輕,患者多無臨床特異性癥狀,長期慢性胃部炎癥可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,胃黏膜損傷加重。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消化不良,如上腹部飽脹、疼痛、燒灼感,以及食欲不振、噯氣、反酸等。
其他癥狀
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,胃黏膜有明顯腐爛者會出現面色蒼白、頭暈、乏力等貧血表現,嚴重者會導致并發癥從而會演變成胃潰瘍、胃出血、胃癌等。
阜陽兆岐肛腸醫院消化內科醫生提醒:淺表性胃炎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,多數無異常感覺,僅偶爾有胃部不適,導致疾病無法及時治療,發展成較為嚴重的疾病。當出現長期無法自行緩解的消化不良表現,如上腹痛、腹脹、噯氣、反酸等,應及時就醫。體檢時發現有慢性淺表性胃炎,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做進一步檢查。當胃鏡檢查明確有明顯的胃黏膜炎癥病變時,或有慢性胃炎病史,近期出現胃痛、胃脹等明顯的臨床癥狀時,應該及時就醫,采用藥物治療。
上一篇:治療慢性胃炎的方法?
下一篇:萎縮性胃炎怎么治?